2014年1月16日星期四

地積比率增加20% 梁推四萬七盲起樓

地積比率增加20% 梁推四萬七盲起樓

建屋


房屋政策是特首梁振英施政的重中之重,新一份施政報告更將未來10年建47萬個單位定為新建屋目標,即平均每年4.7萬個單位。為完成「豐功偉業」,梁推翻前朝決定,犧牲港人居住環境,除港島北及九龍半島,容許各區住宅地積比率提高約兩成。團體斥提高地積比率,漠視上屆政府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打擊發水樓的工作,直接令發展商可建樓面面積增兩成。


記者:譚靜雯 麥志榮 林偉聰 白琳

梁振英昨日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花了不少篇幅在扶貧、教育及醫療等範疇。在房屋土地供應方面,為覓地建屋,政府在全港各區額外找到約80幅面積逾150公頃的「綠化地帶」、「政府、機構或社區」等用地,改作住宅用途,料未來5年可興建約8.9萬個單位。

樓宇密度增 屏風樓再現
今次施政報告更提出,除了港島北及九龍半島人口較稠密外,全港各區的「發展密度分區」現時准許的最高住宅用地地積比率,可整體提高兩成,即變相可興建更多單位,令樓宇密度增加。消息人士解釋,政策主要是針對新發展的土地或重建項目,如沙田、屯門、北區及大埔等,現時新市鎮住宅用地的地積比率一般是5倍,可提高至6倍。此外,極具爭議的新界東北也可提高地積比率兩成。


消息人士舉例,現時啟德發展區的地積比率也提高兩成,可增加約43萬平方米樓面面積作寫字樓用途,另提供約6,800個住宅單位。至於低密度的地皮,增加的地積比率會較高,如屯門掃管笏地皮的地積比會由1.3倍增至3.6倍。


消息人士強調,每幅地皮也需要評估交通、基建及環境等影響,再提交城規會考慮,由城規會把關。當政府政策推出後,私人地皮的業主原則上也有權向城規會申請提高地積比率,換言之坐擁大量住宅地與農地的發展商,也可透過向政府申請提高地積比,興建更多的住宅單位。


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直斥,提高地積比率的政策與上屆政府,以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過去數年打擊發水樓,降低發展密度的理念與政策完全背道而馳,恐令屏風樓重現,「全港各區會逼咗、密咗,冇諗過市民想要好嘅居住環境」。


黎廣德又質疑,政府決定提高地積比率兩成,又不斷蠶食綠化地,未有考慮各區交通配套、人口等因素,也沒有研究報告支持,「過往好多經驗都證明城規會只係橡皮圖章,唔可以把關,發展商申請時會可以話有政府政策依據」。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