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八仙嶺到菲律賓的倒退 - 周信
易小玲在台灣手術成功,成為當日全港新聞頭條,大家為她高興之餘,隨之而來的對香港醫療系統的質疑:為甚麼台灣能、香港不能?
問題進一步發酵:威院有離職醫生公開批評醫院高層為顧及媒體期望,導致易小玲要承受不必要的痛苦,因而要求召開公眾聆訊。
台灣的醫療(外科矯形)技術是否比香港優勝?也許不能及不應以易小玲一人的個案「定生死」,威院是否有人判斷出錯,也會有專業裁決,但菲律賓人質慘劇發生之後特區政府一直以來的處理手法,卻令人無法不懷疑及感慨,為甚麼死傷者的家人至今仍然如此深心不忿,鍥而不捨?
十多年前香港發生了一次八仙嶺火災,當時除了教育署(因涉及學校多位師生傷亡)、民政署、社署和醫管局全力協助支援死傷者的家人,林鄭月娥、李麗娟和羅范椒芬等女高官更為孩子成立基金,又與高永文等成為他們的契媽契爺,這種由心出發、全力以赴的關顧,不單令全港市民激賞,亦令所有死傷者的家人能把慘痛經歷逐漸放下,不會再私下或公開抱怨。
菲律賓人質慘劇發生經過,全港市民在電視面前看得一清二楚,另一個同樣「現場直播」的例子是南丫島海難事件,香港人也如親歷其境,與死傷者家屬同一感受,但政府有關部門的即時表現以至跟進工作,卻與八仙嶺大火有天壤之別。
也許八仙嶺是本地事件,加上學生老師較易令人同情,港人當時「大驚小怪」,所以不單迅速引起廣泛同情,亦令政府上下義不容辭;但過了這十多年,也許港人已「見怪不怪」,政府官員更開始麻木,對本地的南丫島以至外地的菲律賓等重大傷亡事件再不會如八仙嶺火災一樣,動了真情。
涂謹申是人質事件家屬的「代表」,處處為他們向特區及菲律賓政府「施壓」取回應有權益,為甚麼政府給涂謹申這個「上位」「抽水」機會?為甚麼八仙嶺事件沒有這類「中間人」的出現?這幾年來有多少個政府部門一直在協助和關顧死傷者的家屬?他們為這些苦主做了些甚麼,令當事人身心都能逐漸平復,生活回復正常?一連串的問題,公眾在易小玲在台灣整容手術後又提出來,令政府再一次尷尬。
也許如梁振英所言,與菲律賓的交涉在取得階段性成果前不宜太早公開,以免影響談判進度,但香港的關顧工作卻不能虛與委蛇,且應越周到及公開越好,因這是政府贏到當事人與公眾好感與信心唯一方法。
特區政府官員處理這次事件的手法明顯有顧慮太多未盡全力之嫌,原因一是負責的部門不清:保安局應是牽頭人,因為涉及外遊人士安危與兩國交涉,但關顧死傷者及其家人則經由其他相關的專業部門接手,除了即時緊急的救傷扶危人人也會不甘後人,日後的跟進工作由於夜長夢多兼欲斷難斷,所以不易有人主動包攬上身,不若八仙嶺事件的人人身先士卒自動請纓,而被迫負責的部門也有各自盤算,不會單純由死難者家屬的角度及需要出發。
另一個令問題變得複雜的原因,是好些參與其事的官員認為家屬鍥而不捨的動機只是為了希望得到最高的賠償,無論政府如何努力,倘若達不到他們的要求,這些苦主便不會輕易放手。
政府當然不應捲入與苦主的賠償談判之中,更不應主動攬上賠償的責任,因為除了讓菲律賓政府可以逃之夭夭,亦會在香港開了先例,日後讓不法分子與貪心市民有機可乘,但官員忘記了苦主是否有不合理索求,其實公眾是最佳裁決者,政府給予適度及足夠的支援,其實不易變成先例,反之若是步步為營,除了令當事人不滿,公眾一旦知情,亦不會同情特區政府。
台灣主診醫生聲稱深知這是易小玲的最後希望,所以再難也會全力以赴;香港這邊則一早認為無法再試,反映了兩種處事文化和施政態度;香港人自信心是否過大?過去香港醫學界的成功往績和權威地位是否扼殺病人希望的理由?如慘劇發生後香港有關部門關顧(關心和照顧)死傷者家屬的努力獲他們的認同,今天特區政府以至威爾斯親王醫院的尷尬情況又怎會出現?
八仙嶺事件萬人關心,菲律賓事件不聞不問、南丫島事件推卸責任……這是特區政府予人的印象,如果不是事實,請政府拿出證據和盡快行動,否則公信力只會繼續沉淪。
周信
自由撰稿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