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4日星期二

不要讓傳媒倒下 - 周信

不要讓傳媒倒下 - 周信

一個傳媒失去了公信力,讀者可以選擇其他傳媒;一個政府失去了公信力,公眾可會有其他選擇?一份報紙失去了公信力,也許還可以靠其他方法來留住原來讀者甚至吸引新讀者(例如改為免費派發或狂送贈品、又或是改變內容和客路);一個政府失去了公信力,可否透過派錢派糖去繼續長期維持?傳媒減少了不同的聲音及意見,政府管治是否即會更為暢順?領導人的民望自動提高?公眾聽不到反對派的聲音,會否便更易信任問責官員,不會輕易反對政府施政?


在香港,熟悉傳媒運作的人都知道上述問題的答案,因為香港人其實相當成熟、理性和實際,傳媒沒有足夠的吸引力、說服力和公信力,很難獲得讀者、觀眾或聽眾的長期支持。


多年來香港的傳媒深受西方影響,認為全天候監察政府是傳媒的天職之一;反之在內地,傳媒一向的最主要功能是協助政府施政,監察工作只限於在政府需要及首肯之時。內地政府視市民為容易受人擺佈煽動的無知群眾,為了不讓外人及壞人有機可乘,所以必須嚴格監控傳媒。


香港人當然不肯接受這樣的一個標籤,況且言論自由早已由港英政府定性為香港價值的一個重要成份,港人又怎肯輕易放棄?


梁振英上台後,中央收緊對香港傳媒的控制一說甚囂塵上,但當時流行的說法是一切行動均會透過籠絡甚至收購方式進行;因為人人都有一個市場價格,而這也是香港正常不過的交易。


可惜過去一年,我們只見到一次又一次事出突然、毫無徵兆,但又果斷利落、迹近粗暴的傳媒重大人事變動,令人詫異甚至震驚至透不過氣來。這些一浪又一浪的變動,對肇事傳媒的內部影響雖未正式公開,但員工心裏有數,公眾看到的變動,其實只是冰山一角。


迄今曾經出事的傳媒,全部是今天仍有相當吸引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主要傳媒;出現重大人事變動,對傳媒的三力都有即時影響,但傳媒管理層仍肯冒此重大風險,當然一定權衡利害,認為除笨有精。也許短期公眾反應不會正面,但長遠而言傳媒東主必自覺終蒙其利,否則沒有人會願意無端「自殘」或「自閹」。


如果是僱員的不稱職或傳媒的路線有所改變,僱主當然有權作出調動甚至將之即時辭退,但這類變動機構內部必早有所聞,其他員工亦多表支持,不會如今天之突然晴天霹靂,發生了也沒有人知道。至於受影響的員工,由於聘用合約早已說明:公司有權指派任何工作與職位,所以除非立即自動請辭,否則只有逆來順受。


在文人辦報時代,由查良鏞到林行止,集老闆與總編輯於一身,員工與讀者對報刊的風格、路線、信念和價值觀一目了然。今天絕大傳媒均企業化,大股東多不參與日常管理及編務,但真正決策權到底由誰操控,外人不易看到,因為職銜架床叠屋,而且會因人而異。況且今天不少傳媒的經營幾已是無利可圖,若不是有其他得益的考慮,老闆根本不會維持下去。


因是之故,仍然緊守崗位、敢於發聲、不懼權貴,為民請命的傳媒工作者,的確值得尊重,亦應加倍珍惜。惟有他們能證明香港人仍然成熟、理性、公義、持平,不會只聽一面之詞,不會盲從一方意見。惟有他們能把事件的多層角度和內幕向公眾揭露展示,讓我們知道真相,不會遭人蒙蔽、不會輕信權威之言。惟有他們能推動深入討論、鼓勵多元參與,創造更大和更廣泛的均權和社會公平。


沒有公信力的傳媒,再多也於社會無益。因政府失誤時控制不了群眾,就算是在平日,傳媒也發揮不到協助政府施政的功能。反之,群眾的不滿情緒若不能透過傳媒抒發或辯證,久積之下必會一發不可收拾,傳媒老闆若以此公眾利益換取個人利益,以為可幫政府解決一時之窘及困,到頭來只會自食其果。


香港的傳媒工作者餘下的空間還有多少,將有賴香港人對他們的支持,特別是份屬關鍵少數的意見領袖,今天若不行動,一旦大局已定,激進行動只會陸續有來。





周信


自由撰稿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