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1日星期二

甲午戰爭120年之後 - 胡賽萌

甲午戰爭120年之後 - 胡賽萌

1894年,中國的清朝政府與日本為爭奪朝鮮半島的控制權,在黃海爆發海戰,戰爭以清政府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這場史稱甲午之戰的戰爭,不但要中國向日本賠款2.3億兩白銀,更要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長達50年之久,直至1945年二戰結束。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刻骨銘心的恥辱。


指針走近2014年,甲午戰爭120周年就要到來。就在這樣的時刻,中日兩國又因為釣魚鳥和東海主權問題,劍拔弩張,東海出現前所未有緊張局勢。甲午之戰過去兩個甲子年之後,中日會不會重演120年前的歷史,備受關注;中日倘若開戰,中國能否一戰雪恥,報百年之仇,抑或重蹈覆轍,更是世人猜想焦點。


也許,中共有理由相信自己戰勝日本的實力,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3年前的2010年,中國經濟總額終於超過日本,僅排美國之後居世界第二;中國的軍備投入過去10年也獲飛速提升,先進戰機、先進驅逐艦不斷推出,長程導彈、火箭衞星不斷升空、航母試水;習近平掌軍後以強硬姿勢處理東海糾紛,顯示中共已不甘韜光養晦,再為倭寇之下,要對東瀛宿敵展示力量。


其實,中共在東海一再強硬,與中國的國際國內形勢密切相關。對外自不待言,日本要將釣魚島「收歸國有」擺明是個陰謀,如不做出反應,釣島將一去不返。而中國國內矛盾重重,貧富矛盾、官民矛盾、民族矛盾交織,中共面臨管治危機。中日主權之爭可以激發民族主義情緒,客觀上可轉移民眾對政府的不滿。通過對外戰爭將國內矛盾引向外,是人類自有國家以來常見不鮮的現象,統治者屢用不煩。


其次,新領導層需要樹權威,通過對外表現強硬可以給自己加分,這也是統治者常用的手法。再者,緊張的中日關係可幫助中共壓制黨內不同聲音。目前中共「左右」之爭激烈,中國該向何處去內部並無一致意見。重慶事件後,黨內各種政治觀點更是暗流湧動。對中共領導人來說,這些不同聲音有不可小覷的政治能量。但如果中日關係緊張,大家會暫時放棄分歧,一致對外。


擁有強大的軍事裝備和經濟實力是否就可戰勝日本、一洗前仇?不要忘了,甲午戰爭前中國經濟總量也超日本,當時北洋艦隊的兵員數、戰艦數和噸位與日本差別不大,清朝兵士勇氣不可謂不高,但戰火起一敗塗地。原因在哪裏?輸在兵部將軍費挪去為慈禧太后修石頭船;輸在軍中貪腐分子將買炮彈的錢用來買鴉片煙;輸在軍艦上兵士竟將洗過的底褲掛在炮管上曬晾;一句話:輸在腐敗不堪的晚清制度。


今天的日本儘管沒有名義上的國防軍,但自衞隊的整體軍事實力不遜於解放軍,一旦戰爭打響,日本強大的軍事工業馬上能將一支龐大軍隊武裝到牙齒。況且日本還有《美日安保條約》庇護。中國跟日本開戰,難有便宜可佔;且今天的戰爭已非百年可比,一旦發生對雙方都將是毀滅性,因此,甲午戰爭120周年之際中日東海可能爆發局部衝突,但一定是在可控範圍之內,中日兩國都不希望重蹈覆轍。


尤其是對中共而言,若借甲午戰爭120周年煽動民族情緒,燃起國民復仇之烈燄,與其說是為了報仇雪恥,不如說為了轉移民眾視線,化解國內矛盾的可能性更大。人們沒有忘記,甲午之役後,日本經濟開始迅速發展,而清朝進一步淪為列強鯨吞蠶食物件,僅十餘年之後,維持了200多年的大清王朝就土崩瓦解。面對慘痛歷史教訓,習近平豈能不知「兵者兇器」之理。





胡賽萌


內地時事評論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