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8日星期六

咸豐年興建供奉烈士 抗英基地達德公所列古蹟

咸豐年興建供奉烈士 抗英基地達德公所列古蹟

政府昨刊憲宣佈將新界兩幢歷史建築,包括有156年歷史的元朗屏山達德公所,以及80年歷史的客家大宅沙頭角下禾坑「發達堂」列為法定古蹟,令香港的法定古蹟增至105個。當中達德公所是香港僅存供奉抗英烈士的地方,也是新界人抵抗英軍入侵的抗英總部,極具歷史價值。


記者:譚靜雯

荒廢多年的達德公所位於元朗屏山,由屏山鄉紳鄧勳猷及其族人於1857年、即咸豐年間興建,公所的名稱源自「達德約」,由元朗和屯門約39個村落組成,目的是保護各村的經濟和社會資源。該歷史建築也是本港現存唯一專為村落聯盟聚會、祭祀,以及露天市集管理處而建的公所。


達德公所作為議事的地方,設計簡單實用,以青磚建成,配以人字屋頂,底層以花崗石建造。建築物入口上方繪有吉祥圖案壁畫及書法。建築物原為一座兩進三開間式構築物,於1866年建築物左右兩邊各加建「慰寂祠」和「英勇祠」,以紀念為「達德約」犧牲的烈士。


公所也是現存與1899年新界抗英行動有直接關係的少數遺址之一,據說鄉民同年3月28日在公所開會後,發出了一份「抗英揭貼」,呼籲屏山區內的鄉民支持武裝抗英行動。


私宅發達堂保存完好

另一幢法定古蹟是樓高兩層的客家大宅發達堂,現為私人業權,興建於1933年,自落成後甚少改建,大宅原有的建築特色和文物大都保存完好。


大宅是折衷主義住宅建築的典型例子,以傳統的青磚和木材,及現代的鋼筋混凝土建成。建築特色包括長長的客家式人字瓦頂,正面有平頂外廊。而大宅正面上下兩層都有柱廊,樓上外廊平頂上的護牆更有卷雲狀的三角山花裝飾,以及球形、甕形的頂飾。


大宅見證一個顯赫客家家族的歷史,當年由「李道環祖」(即李道環四個兒子組成的受託人)興建,當時李道環的長子李鈞蘭為「李道環祖」的司理,也是沙頭角區內舉足輕重的社區領袖,他於1936年更獲港督委任為沙頭角區三名「諮議」之一,負責就區內事務和糾紛提供意見。當時獲委任為「諮議」被視為莫大的榮譽,時至今日,發達堂仍是李道環後人的居所。


據了解,大宅業主也有意保留發達堂,更曾向政府申請資助復修,相信不會出現如何東花園業主反對列為法定古蹟的情況。業主也計劃將開放部份空間給公眾參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