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日星期二

戰爭邊緣 - 徐子軒

戰爭邊緣 - 徐子軒

從去年日本政府將釣魚台收歸國有至今,中日之爭仍舊相持不下。中國除了設立防空識別區、派海監船宣示主權,更曾發動軍演和航母訓練示威;日本則與美國展開聯合奪島演習,並在釣魚台可及的射程範圍內佈署導彈。中日關係趨向於冷戰式的軍備競賽。對西方來說,釣魚台不過是幾塊石頭的小島,若中日因此兵戎相見,不僅愚蠢更是悲劇;但過於側重單純利益的計算,會忽略中日遺留的歷史問題。


誠然,國家行為有理性的一面,但亦常見因情感導致的衝突。日本NPO言論與《中國日報》合作的民調,就體現這種理性與情感拔河的矛盾。一方面,雙方民眾對彼此印象有逐漸惡劣的趨勢。到本次(2013)調查,雙方印象不佳的比例都高達9成,創下歷年新高;另一方面,雖然看壞現在(日中都有8成上下的高比例覺得關係糟糕),雙方也有7成左右民眾基於經濟互賴等因素,認為中日關係很重要。


若要化解危機,雙方社會都有兩種心理需求必須被滿足:一是歷史恩怨下的創傷(trauma),二是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下的畏懼。


日本政府雖給予中國巨額發展援助與技術作為賠償,對於中國「戰勝國」的地位,卻諱莫如深;而日本民間,也因近年中國煽動民族主義排日而出現負面趨勢。隨着中國崛起,不透明的軍事力量與軍費用途、遠洋艦隊的擴張,再加上中國對北韓的支持,均讓日本充滿不安全感。


相較於日本,中國想要滿足的更在於民族情感。政府很清楚了解,日本受限和平憲法與美國的掣肘,想要在短期內全面軍事化或「正常國家化」的可能性極低。官方主要的企圖,乃是透過製造外敵以凝聚內部向心力,穩固共產黨的統治合法性。在民族主義掛帥下,不管右派左派都必須放下對共產黨的怨懟;民間則因為教育與政治推波助瀾,放大歷史因素所帶來的仇恨,同時,由於貧富差距日益擴大,一些對於現狀不滿的青年在高壓統治下無處渲洩,日本遂成為某種形式的代罪羔羊。


民調顯示中日雙方都認為民間交流具有重要性(日本6成,中國7成)。就情感政治學來說,互動不只會產生正面情感,也可能會導致負面情感,關鍵在於雙方是否有和平解決問題的共同意願。


目前,中日兩邊領導尚稱自制,國安委(會)應該亦有調節閥的可能(更何況中國國安會將以國內維穩為主)。但民調顯示中國有5成民眾認為,未來雙方可能爆發軍事衝突。這種民意是否將轉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讓第五代領導班子孤注一擲,製造對外衝突緩解國內矛盾?殷鑑不遠,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日本已經提供了血淋淋的教訓。





徐子軒


澳洲蒙納許大學亞洲語言及學院中國研究中心訪問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