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0日星期一

憂無錢交流自卑 基層醫科生減少   公屋醫生:勿因家貧怕讀醫

憂無錢交流自卑 基層醫科生減少   公屋醫生:勿因家貧怕讀醫

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醫學院近年發現,來自基層如公屋家庭的醫科生減少。有成績優異的中學生,因家境貧困而自卑,認為讀醫是富二代的專利,或擔心無錢到外國交流等原因,不敢報讀醫科。兩位醫學院副院長,及公屋狀元醫生以自己的經歷,勉勵年輕人只要有能力及有行醫濟世的心,不需因家境而懼怕,應勇於報讀醫科,實現理想。


記者:陳沛冰 嚴敏慧

「我着中學校服面試」
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胡志遠,1969年出生,是典型來自草根階層的醫生。他小時候居於西環的廉租屋觀龍樓,因為家境不好,父母用錢時很小心,不會亂花一分一毫。


胡志遠說,讀小學時曾因生病,父親帶他由西環乘小巴到灣仔,向來自內地的醫生求診,因收費特別便宜。候車期間很多每位一元的小巴到站,父親都沒上車;等了45分鐘後,父親才拖着他上了一輛,每位5毫的小巴。


「當時會諗點解一蚊小巴唔上?等成45分鐘咁耐,印象好深刻」。年紀漸長才明白父親用意,他由小學一年級考包尾,變成奮發向上,中學時不想增加父母負擔而沒補習。會考優異成績,獲中文大學醫學院以暫取生取錄。

基層生活體驗助行醫
胡志遠表示,當年求學機會較平等,他能入讀現已轉為直資的聖保羅書院;在學校有機會與富裕的同學交往,「當時同學之間學識點樣相處,我會去人哋半山屋企玩,佢哋都會嚟我屋企玩」,令他不會對富貴階層有恐懼感。


但他指,隨着社會轉變,地域分野較大,居於新界偏遠地區兒童,較難入讀市區名校;甚至有兒童從沒到過中環,「覺得好似大鄉里出城」。生活經驗不足令他們階級觀念較重,自卑感及對自己能力的懷疑也較嚴重。


他相信不少基層中學生,因而產生「醫科係貴族科目,有錢人先讀,我高攀唔起」的想法。過去兩年醫學院只有五分之一醫科生,來自公屋家庭,較以往有三分之一減少。「曾經有中學生覺得,我間學校十年都冇人入醫科,醫學院唔會收我」。


胡志遠強調,醫學院收生一視同仁,只考慮能力,「我當年面試都係着中學校服,醫生要學習謙虛,服務最有需要嘅人,要體諒阿婆排咗三年,見醫生得三分鐘」。基層生活體驗有助行醫時,明白病人的痛苦。


胡志遠表示,醫學院需要來自不同階層的醫科生,「基層、中產、上流社會可以互相學習,如果唔係個個有錢去大酒店飲茶,會減少同情心,體察唔到病人嘅困難」。但他指不論富有或貧窮學生,獲醫學院取錄後,平日上課或實習時都克盡己任。


反而作為中大逸夫書院副院長的他,曾與其他學系學生交流時,發現有基層學生有仇富及階級鬥爭的心態,「佢哋覺得我係草根,好多機會都冇,被人剝奪咗,過程中產生偏激思想,覺得社會應該補償番畀我」。他希望於教學過程中,改變學生的想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