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9日星期日

醫字咁淺︰類固醇醫生 - 麥煒和

醫字咁淺︰類固醇醫生 - 麥煒和

多年前,筆者接受專科訓練之初,腦神經科經常被揶揄為斷症天下無敵、治病卻有心無力,這也難怪,因為當時能有效針對腦神經疾病的藥物仍寥寥無幾,我們處方的不是阿士匹靈就是類固醇,前者用於腦血管病,後者則能控制腦部或周邊神經的炎症。


香港人是聞類固醇色變的民族,媒體經常報道醫委會判罰不正當使用類固醇的醫生,因此市民都認定類固醇是萬惡,醫生處方類固醇便是無良──此乃以偏概全的說法。


類固醇是動物腺體(包括人類)分泌的一種荷爾蒙,所以也算是自然界的物質。上世紀三十年代,各國科學家着手研究類固醇,當中更有一場美德對決。話說希特拉野心昭然若揭,他從阿根廷大量購入牛隻腺體,並把提取物注射給機師,希望藉此製造一支恍如超人的空軍,可以從四萬呎高空攻擊敵方(他當然沒有成功)。美國的研究便較為踏實,當時無藥可治的類風濕關節炎、紅斑狼瘡等,科學家發現患者只需接受數天類固醇治療,病情已能大幅改善,不過,類固醇引發的副作用很快亦隨之而來……這時,便會有學者站出來宣讀那充滿睿智及哲理的醒世箴言:「任何治療,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但劍不是也都雙刃的嗎?單刃的叫刀)如果使用得宜,類固醇確是有效甚至能救命的藥物;但沒節制地處方類固醇,或急功近利地濫用類固醇,例如注射來止咳、退燒、開聲等,只會帶給患者很多後遺症。


腦科門診從前有一群3C病人:Crippled(殘缺,類固醇的療效往往被其副作用限制)、Cushingoid(庫欣氏症,長期服用類固醇引起的體形變化)but Cheerful(類固醇導致的假性精神亢奮)。幸好醫學是與時並進的,今天,只有少數患者需要長期服用高劑量類固醇,取而代之,是少副作用但更有效的免疫藥物,和與3C脫鈎的病人。





麥煒和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